核心处理工艺流程(分质处理)
1.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(达标排放为主)
生活污水可生化性强,处理目标是满足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8978-1996)三级标准(排入市政管网)或一级标准(直接排放,需特殊要求),典型流程:
格栅 → 调节池 → 化粪池 / 生化处理单元 → 沉淀池 → 消毒池 → 排放 / 回用
- 格栅:拦截污水中的大块杂质(如纸屑、塑料袋),防止堵塞后续设备;
- 调节池:均衡水质水量(生活污水排放量波动大),避免冲击后续生化系统;
- 生化处理单元:核心环节,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氨氮,常用工艺包括:
- 沉淀池:分离生化系统产生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,降低出水 SS;
- 消毒池:采用次氯酸钠或二氧化氯消毒,杀灭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,确保出水卫生指标达标。
2. 生产废水(设备清洗 + 地面冲洗水)处理工艺(循环回用为主)
生产废水含高盐、高污染物,直接排放难度大且浪费水资源,优先采用 “处理后回用” 模式(如用于车间冲洗、设备冷却、喷淋降尘),典型流程:
预处理 → 主体处理 → 深度处理 → 回用 / 达标排放
(1)预处理阶段:去除悬浮物与部分污染物
格栅 → 沉砂池 → 混凝沉淀 / 气浮 → 调节池
- 格栅 + 沉砂池:先拦截大块杂质和砂石,避免磨损后续泵体和管道;
- 混凝沉淀 / 气浮:核心预处理环节,解决高 SS 问题:
- 调节池:调节生产废水的水质(如 pH、污染物浓度),为后续处理创造稳定条件,同时可投加酸碱调节剂(如硫酸、氢氧化钠)将 pH 调节至 6-9(适合后续处理)。
(2)主体处理阶段:降解有机物与脱氮除磷
生产废水高盐、高 COD、高氨氮,需结合 “物化 + 生化” 工艺,避免高盐抑制微生物活性:
破乳 / 氧化预处理 → 高盐生化系统 → 深度脱盐单元
- 破乳 / 氧化预处理(可选):若废水中含难降解有机物或油类,可先采用 “芬顿氧化法”(H₂O₂+Fe²⁺)或 “臭氧氧化法”,氧化分解大分子有机物,提高废水可生化性,同时降低部分 COD;
- 高盐生化系统:核心环节,需选用耐盐微生物(通过驯化培养),常用工艺为 “耐盐 A/O 工艺” 或 “MBR(膜生物反应器)工艺”:
- 深度脱盐单元:若回用要求高(如设备清洗需低盐水),需去除废水中的高盐,常用工艺为 “反渗透(RO) ” 或 “电渗析”:
(3)深度处理与回用
- 过滤单元:深度处理后需通过 “石英砂过滤器 + 活性炭过滤器” 去除水中的微小悬浮物和余氯,保护回用管道和设备(避免结垢或腐蚀);
- 回用系统:处理后的生产废水优先回用于 “车间地面冲洗、设备清洗、造粒工段喷淋降尘”,实现水资源循环,剩余少量废水(若达标)可排入市政管网(需符合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一级标准)。
三、关键工艺控制要点
- 高盐废水的微生物驯化:生产废水盐度较高时,需提前对生化系统的微生物进行驯化(逐步提高进水盐度,让微生物适应),否则会导致微生物失活,影响处理效果;
- pH 调节:复合肥生产废水 pH 可能偏酸(如含磷酸残留)或偏碱(如含钾盐残留),需在调节池严格控制 pH 在 6-9,避免破坏生化系统或腐蚀设备;
- 污泥处理: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(如混凝沉淀污泥、生化污泥)含有未反应的肥料成分,需按照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》(GB18599-2020)暂存,经脱水(板框压滤机)后,可返回肥料生产系统重新造粒(资源化利用),避免固废污染;
- 回用水质监控:循环回用的废水需定期监测盐度、SS、pH 等指标,防止长期回用导致设备结垢(高盐易析出结晶)或管道腐蚀(pH 异常)。
四、工艺选择原则
- 小型生产线:生产废水排放量小(如日均<50m³),可简化工艺为 “格栅 + 混凝沉淀 + 活性炭过滤”,回用于地面冲洗;生活污水采用 “化粪池 + 消毒” 后排入市政管网;
- 中大型生产线:需配置完整的 “预处理 + 耐盐生化 + 深度脱盐” 系统,实现生产废水高比例回用(回用率可达 70% 以上),生活污水采用 A/O 工艺确保达标;
- 特殊要求场景:若当地环保要求严格(如不允许排入市政管网),需增加 “蒸发结晶” 单元(处理高盐浓水),实现废水 “零排放”(但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,适合高环保标准地区)。
- 综上,复合肥生产线废水处理的核心是 “分质处理、资源化回用”,通过针对性工艺解决高盐、高污染物问题,同时兼顾环保合规与成本控制。